石云豪展示竹编产品
本报讯 (记者 张铮 文/图)“竹编小筐,不仅环保,而且耐用。”1月30日下午,王先生看到市区北关大街上的一个小摊儿后,停下了匆忙的脚步,爱不释手地挑选了一个小竹筐。
记者看到,该摊位摆放了几十种竹编工艺品,大到筛子,小到竹筐、簸箕、竹篮等老物件,各种各样的产品让这个小摊儿格外引人注目。
小摊儿前,市民停下匆忙的脚步,看看摊位前这些做工精良的工艺品,有的会买个竹筐,春节用来盛放水果等食品。一位女士买了两个用玉米皮编织的靠垫,她感叹道:“好多年前,我曾买过一个这样的靠垫,用起来很舒服,今天碰到了就再买两个。”
忙完生意,摊主石云豪告诉记者,他今年40岁了,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竹编的手艺人。“前些年我外出打过工,这几年萌生了重拾老手艺的念头,就和家里的长辈一起编织各种竹编制品。卖完这些竹编制品,我就该回家过年了。”石云豪说,别看这些竹筐小,编起来很费时间,一个要半天时间才能编好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,竹编制品渐渐被塑料、不锈钢制品代替,很多人不再从事这门手艺活儿。这些年,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,但石云豪发现竹编制品仍有市场,他每次到市区销售竹编制品,都能得到顾客的青睐。
说话间,石云豪不忘手中的活儿,只见他拿出麻绳,对竹篮的提手进行捆绑加固,使产品更加美观。
竹编是个技术活儿,更是件伤手的技艺。记者看到石云豪的双手伤痕累累,竹编留下的“印记”清晰可见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项手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从传统走向未来,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力量,以便创造出更多饱含真情实感的竹编产品,从而赋予传统文化更多当代审美内涵,拉近文化与受众的时空距离,重回现代生活。
“每次出来销售竹编产品,看到顾客喜欢,我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。”石云豪说,摊位人气旺,证明竹编制品很受人喜欢。
看到春节集市上的新面孔,记者想起了一句话,“哪怕再平凡也不要放弃向往光明,努力会让人生更丰富。”
如今,对于石云豪来说,他已不单单是一位手艺人,更是“守”艺人,竹编不仅是他谋生的手段,更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。
编辑:李炎 张鹏 校对:李炎
责编:贾同岭 终审:黄双燕